“有一點瑕疵,都對不起國家!”
在山坳里奮戰24年,“中國天眼”首席科學家、總工程師南仁東對這句話念茲在茲。
戴眼鏡、小個頭、一身工服……在貴州大窩凼,南仁東的塑像靜靜矗立,目光堅毅,凝望遠方。
距離塑像不遠處,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,面向蒼穹。
這,就是“中國天眼”!作為當今世界最大、最靈敏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,這口“大鍋”能望穿深空,接收到百億光年外的電磁信號。
為什么要建這么一口“大鍋”?1993年,日本東京舉行的國際無線電科學聯盟大會上,科學家們提出,在全球電波環境繼續惡化之前,建造新一代射電望遠鏡,接收更多來自外太空的訊息。
參會的南仁東坐不住了,一散會就沖進同事房間:咱們國家也得建!
有人告訴他,貴州喀斯特洼地多,能選出性價比最高的臺址。回國后,南仁東立馬跳上北京到貴州的綠皮車,咣當咣當坐了近50個小時。
這個選址團隊平均年齡30歲,可當時的南仁東已年近半百。山林陡峭,他手腳并用往上爬;沒有路,就從石頭縫間的灌木叢中深一腳、淺一腳地挪過去。
有一次下大窩凼,突遇傾盆暴雨,地面泥濘濕滑,南仁東不慎從山上滾了下去,幸好被兩棵樹擋住,才沒墜入洼底。人們發現他鞋上被劃開一道長長的口子,嚇出一身冷汗,可他自己完全不當回事。
“那可是七八十度的陡坡,人就像掛在山腰間,要是抓不住石頭和樹枝,一不留神就摔下去了。”時任貴州平塘縣副縣長的王佐培特別詫異,“科學家怎么這么能吃苦?!他的眼里沒有一點畏懼,滿是興奮,像發現了新大陸呦!”
這樣的艱險,在選址的10余年里,時刻伴隨南仁東。大窩凼附近所有山頭的情況,南仁東都門清。在工地現場,他經常饒有興致地向學生們介紹,這里原來什么樣,哪里有水井、哪里種著什么樹,凼底原來住著哪幾戶人家。仿佛他自己就是這里的村民。
終于,在391個備選洼地里,南仁東選出了心儀的寶地。
2007年7月,“中國天眼”作為“十一五”重大科學裝置批準立項。
但,從紙面設計到建造運行,還隔著十萬八千里。關鍵技術無先例可循、關鍵材料急需攻關、關鍵技術遭遇封鎖!
這么難,沒瑕疵,可能嗎?
“怎么不可能?!”于是,小到鋼結構計量測算,大到工程整體方向,各個細節,南仁東都要親自確認——
審核方案時,南仁東不懂巖土工程,專門用一個月時間埋頭學習,反復計算和審核每一張圖紙,連施工方都驚訝:這個搞天文的科學家怎么還懂土建?
“為了一個地鉚項目的誤差,他放下筷子就跑去工地,生怕技術人員的測量出問題。”中國電科54所的邢成輝,曾在一個悶熱的夏日午后撞見南仁東,時至今日他都感慨,“天眼”是南仁東傾注心血的孩子!
“天眼”也遇到過災難性問題。索網研發困境,讓南仁東寢食不安。“‘天眼’的要求是現有國家標準的20倍以上,哪有現成技術可以依賴?”南仁東日夜奮戰,天天在現場與技術人員溝通工藝、材料,經過700多天、近百次失敗,方才化險為夷。
世界獨一無二的項目,就是這么較勁!
還有更“狠”的——在以千萬噸金屬計的工程上進行毫米級攻關!
10毫米、7毫米、3毫米、2.1毫米……這對工程來說是巨大考驗。平常,打造一個500米口徑的球面,出現凹凸不平都是正常的,但“天眼”實現了近乎完美的圓。
2000多個液壓促動器,密布在反射面背后,與大地相連,通過鋼索伸縮,讓反射面實現精確變位,誤差不超過1毫米;索網由7000多根手臂粗的鋼纜組成,每一根鋼纜的加工精度都被控制在1毫米以內;500米口徑的天線精度是3個毫米;每一塊反射面板的制造精度是1.5個毫米。
“天眼”工程測量與控制系統總工朱麗春動情地說:“‘天眼’宏偉壯觀,但最震撼人心的卻是它的精準。”
2013年,直徑500米的圈梁合龍。南仁東身著工裝、頭戴安全帽,第一個出現在高高的圈梁上,像孩子一樣迎著寒風環圈跑起來——這是屬于他的激動時刻。之后,每建好一座饋源支撐塔,他都要第一個爬上去,站在塔頂俯瞰“天眼”全貌。
“美麗的宇宙太空以它的神秘和絢麗,召喚我們踏過平庸,進入它無垠的廣袤。”南仁東對宇宙深情告白。
可就在這個傳奇工程要完美收官時,周圍人發現,先前那個走路帶風、聲如洪鐘的南仁東變了——他沒法一口氣爬到頂端了,腳步越來越慢,停下來休息時的喘氣聲越來越重。
南仁東被確診為肺癌晚期。可即使在大手術后身體無比虛弱時,他每天還會用電子郵件溝通交流工作,反復斟酌方案、反復確認細節。術后3個月,南仁東強忍病痛回到施工現場。此時,他聲音沙啞,說話要靠氣往上頂,但依舊一字一頓地詢問、講解。
“‘天眼’是一大群人的拼搏和努力,不是我個人,我們甚至于說這是一代人的努力。”他反復念叨,“天眼”如果有一點瑕疵,都對不起國家!
在落成典禮的前一天下午,已經十分虛弱的南仁東堅持從北京飛到貴州,趕往“天眼”基地。
那是他第一次看到這個“望天巨眼”完全建成后的模樣。那是他耗盡多年心血,終于在祖國西南的崇山峻嶺間,為中國打開的“天眼”。
在南仁東去世前3天,“中國天眼”首席科學家李菂給他發去一封郵件,報告當時還在調試期間的“中國天眼”已成為國際天文學界的新秀,探測到6個優質脈沖星候選體,并獲得國際認證。
“郵件發送過去了,南老師卻沒有回復。”后來李菂得知,當時的南仁東,已經進了搶救室。
直到現在,李菂也不確定南仁東是否看到了這封郵件,但他堅信,南老師會為“天眼”自豪。
如今,“中國天眼”成果頻出,不斷拓展人類觀測宇宙的視野極限。開放運行4年間,“天眼”發現新脈沖星數量突破900顆,是同時期國際所有其他望遠鏡發現新脈沖星數量的3倍多!
世界天文史上,中國科學家留下的印跡熠熠生輝。如他所愿——“中國天眼”,沒有瑕疵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