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,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強盛之基,是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。從“向科學進軍”到“建設創新型國家”,從“創新驅動發展”到“建設科技強國”,黨領導我國科技事業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自主創新、自立自強之路。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不畏艱難,勇攀高峰,上天、入地、下海,基礎研究、技術攻關、大國重器……一項項“國內首個”打破國外封鎖、夯實自主創新之基,一個個“國際首次”突破科技前沿、彰顯中國創新貢獻。如今,這些成果有的仍在開枝散葉,有的早已塵封于世,但那些攻堅克難、追求卓越的創新故事,那些矢志不渝、科技報國的科學家們,以及他們在我國科技自立自強之路上留下的閃光足跡,必將永遠鐫刻在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的歷史豐碑上。
為迎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、中國科學院建院75周年,中國科學院組織“科技自立自強之路”專題報道,挖掘中國科學院人的首創故事,致敬先行者,激勵后來人,繼承優良傳統,賡續科學精神,加快搶占科技制高點,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建設科技強國再立新功。
“不做與國外重復的事情,要做一兩件超越國外的事。”這個被視為“很荒唐”的想法,成了他們一輩子的信念。
幾十年過去了,“中國牌”晶體這個“老字號”更顯創新活力。很難想象,當年的科學家經歷了怎樣的奮斗歷程。
陳學思決心繼承老一輩科學家的優良傳統,懷著家國情懷帶領團隊接續奮斗,為中國創造一個更加綠色的未來。
一次前所未有的偉大壯舉在三北大地上付諸實踐。它不僅是一項生態工程,也是一項民生工程。
一代代科考人翻山越嶺、跨江渡河,“梳理”祖國山河大地,讓祖國建設“有本可依”。
20多年來,龍芯篳路藍縷,在九死一生中活了下來、強大起來,巍然屹立于中國信息產業自立自強的歷史中。
一代又一代中國科學家篳路藍縷,才使我國天文學研究擺脫落后局面,寫就“薪火不息,星光永恒”的傳奇故事。
“墨子號”還在辛勤地工作,科學家利用它進行了一系列拓展實驗,相關成果不斷刷新量子通信距離的世界紀錄。
上海技物所積極投身于氣象衛星探測儀器的研發之中,半個多世紀以來始終堅守陣地,未曾缺席。
王震西感慨,在科技創新和改革開放的時代洪流中,他們沒有做“觀潮者”,而是跳進洪流成為“弄潮兒”。
新時代背景下,如何用現代科學思維、手段為古老的中藥文明加上新注腳,是所有藥學人面對的一道“必答題”。
中國科學家們通過孜孜不倦、持之以恒的努力,讓“蟲皇”以另一種方式展現自身的價值和力量。
© 1996 -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聯系我們 地址:北京市三里河路52號 郵編:100864
京ICP備05002857號-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